[original link: http://blog.dwnews.com/post-123361.html]
张朴:成都,一座无聊透顶的城市
(一)
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即使后来我去了伦敦,年年总要回一趟成都。一次次的期待,又一次次的失望:我该怎样来说你呢,成都?
据称,这是一座“闻名世界”的休闲之都。尽管,当我向老外们提到家乡时,几乎无人知晓。屡次三番,我试图理解成都人引以为荣的“休闲”:是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看点歪录像?是从早到晚的喝茶、饮酒、泡脚、闲聊?是会所里有钱有权之人搂着女孩听歌看舞?是大街上你有能力随口把浓痰吐到路中央?
我被朋友邀去河边茶馆谈事,5分钟了事却在那里闲坐了5个小时,等待着下一顿饭的到来。与成都的几个文化人见面,议论的无非是: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耍的。终于我明白了,所谓的休闲,无非是吃,是耍。我曾像书呆子似的发问:难道就没点其他追求了?得到的答复,格外理直气壮:这才是生活,人人都在走向死亡,追求那么多,干鸟?
当我沿着散发着恶臭的穿城河走去,我突然想到:成都有什么可耍的?有什么可吃的?壮丽的皇城被挖了,秀美的御河被填了,200多座古桥被拆了,取代城隍庙的是座丑陋无比的楼房。公园里除了茶楼酒肆,鲜花绿叶扑满灰尘,几乎没什么可看的。连著名的川菜也因缺乏新意而面临衰落,英国人也爱休闲,让成都富豪们夸耀的高尔夫球,令成都市民们癫狂的足球,无不从英国人的休闲中诞生。伦敦以“创意之都”誉满世界,仅创意一项,伦敦人赚得钵满盆满,每年产值相当于人民币三千亿元。麻将是成都人的休闲象征,却不是成都人发明的。麻将桌上,成都人除了耗费无穷的时间、精力、金钱,一无所获。当伦敦人做的法国菜已经好过巴黎时,有次朋友带我去品尝成都市面流行的川菜,结果是一盆肉汤端上来,里面堆满了潲气扑鼻的猪骨头。
成都人的休闲,已成了没出息的别名。
(二)
因为没出息,成都人常被外人调侃为:坐井观天,目光短浅;嘲笑为:封闭自守,夸夸其谈;贬低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当然,没多少成都人会在乎旁人的说三道四。脸皮尤其厚的是成都媒体,有天我猛然看见报纸的头版新闻:成都荣获200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官家要利用媒体夸耀政绩,制造祥和,粉饰太平。只是报道中的连篇空话,遮不住捉襟见肘的现实:失业、下岗、看病、买房、学费,愁白了老百姓的头。超市里五公斤一袋的普通大米卖30元,而低保的标准是每月214元。大多数成都人买不起一套广州产的品牌西服,法国名牌手袋永远挎在二奶们手上。有年猪肉涨价市民们忧心忡忡,而权势者谈论的话题是红包里有多少万元。一项工程哪怕只有苍蝇大小,也会被贪官及其同伙们刮下几根毛来。
要说成都人是被幸福了,又不免片面,我就看到不少幸福感强烈的:口袋里只有十元,敢花出一百元,言谈举止俨然有百万富翁气概的;曾经跟某副市长或局长在一桌吃过饭,因此沾沾自喜说上十年的;热烈地议论某房地产商已经有宝马车、奔驰车,刚又买了“路虎”,于是乎也跟着自豪一把的;当世界上最豪华政府办公楼建成时,恨不得把每个外来人都拉去参观,以炫耀成都多么有面子的。
在这些幸福感的背后,是成都人的冷漠与怯懦。巨大的化工厂正建在成都平原上,面对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人们照样吃着耍着,气定神闲。当野蛮拆迁中发生自焚惨剧时,有多少人挺身为弱者呼吁?成都人如果连免于恐惧的自由都得不到,幸福感再多,也一钱不值。
(三)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最终在于文化。艺术家、作家和设计师们,支撑着城市的文化核心。你在成都也能找到顶着这类头衔的人群,往往,不是唯钱是图的平庸之辈,就是饱食终日的酒肉之徒。而那些独立思考者,追求自由的创新者,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者,不是远走他乡,就是被压制,被封杀。
没文化的成都,想象力和创造力萎缩到惨不忍睹,成都人只会跟风,连山寨能力都没有。当这样的荒唐计划出现,就不足为奇:在一条不足五十公里长的郊区河上,要建15座水电站;用水泥板把有上千年历史的城中河盖起来,只为了扩宽路面。
人们的话题除了谈钱,或跟钱有关的房子、车子,似乎只剩下黄段子。精神的空虚,导致对肉体享受的膨胀:从头发到脚丫,只要能带来快感,决不会委屈身体上任何一个器官。曾有人鼓吹把成都建成“东方伊甸园”,可见堕落的速度有多快:莫非要成都人模仿亚当与夏娃,赤身裸体,嘴里嚼着苹果,在大街上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成为吸引投资者或旅游者的招牌?
导演张艺谋的一句话,为成都定了位: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虽然这只是一个老男人贪恋成都美女的自白,却无意中披露了现实:面对世界,成都已经无可奉献,惟有奉献它的女人。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除了无聊透顶。
张朴:成都,一座无聊透顶的城市
Sunday, April 24, 20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