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2.0

香港政改方案通過 背後意義重大 (Trad./1,701)

Thursday, July 22, 2010

2010.06.25╱中央社╱香港特稿
[original link: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686725.shtml]


對於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來說,25日這一天,相信任誰的心情都沒有他好。

今天下午,曾蔭權以毫不掩飾的高興心情向港人宣布,由政府提出的2012年政制改革方案終於獲得立法會通過。

所謂的政改方案,是指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選舉辦法。方案建議,2012年的行政長官仍由選舉委員會選出,但人數將會由現在的800人增加到1200人。

至於立法會,2012年的議席將會由現有的60人增加到70人;新增的10人中5人由普選產生,5人由區議員互選產生,屬於功能組別代表。

港府所以提出有關方案,是因為基本法只規定2007年以前的選舉模式,之後是否改變,須由港方訂定、立法會通過及報請全國人大代表常務委員會備案。

為此,港府早於2005就提出首份方案,以便於2008落實,但當時方案在民主派議員的反對下遭到否決。民主派反對方案的原因十分清晰,就是覺得方案的改革進度不夠民主。

眾所周知,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以李柱銘及司徒華為代表人物的民主派,就開始爭取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實現西方式的普選。

其後,本地民主力量不斷壯大,由最初只有1個民主黨發展出更多的黨派,包括公民黨、民主民生協進會、社會民主連線及職工會聯盟等。

這些民主派系百家爭鳴,即使有不同意見,但在爭取普選的目標上從來都是一致。

香港回歸以來,這些黨派從未在爭取普選問題上有所讓步。也因此,即使政府於2005年提出的政改方案引進少許民主成份,但民主派不惜選舉辦法沿地踏步,也不要1份沒有普選的政改方案。

基於之前的經驗,外界原先不看好2012年政改方案,預期還是會被立法會否決。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次民主黨一改之前的立場,為事件帶來新機。

在立法會就方案投票前,民主黨與港府和北京方面達成協議,只要後兩者接納其建議,民主黨籍議員就會支持政方案。

民主黨的建議是:新增的5個區議員互選議席改由區議員提名、普選產生,而這項建議獲得北京方面同意,令方案最終獲得立法會通過。

對於民主黨為何改變多年來的態度,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民主黨從理想走向務實,因為他們明白到,既然多年來都無法爭取到普選,那就只能與北京方面妥協,接取折衷方案。

因為,如果這次再次否決方案,2012年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仍將會沿用原來更不民主的選舉辦法。與其如此,倒不如就方案提出改良建議,在有限的空間爭取最大程度的民主。

有人認為,無論民主黨基於何種理由改變立場,這無疑是香港近30年政治史上的大事。

首先,它導致民主派分裂。在這次事件中,民主黨成為其他民主派系攻擊的目標,黨主席何俊仁甚至被激進的年輕示威者潑水,創黨元老司徒華被社民連的梁國雄辱罵。

而民主黨本身也出現裂痕,黨籍立法會議員鄭家富宣布退黨,另1位創黨元老李柱銘也在考慮中。

不過,有更多人認為,事件對民主派和民主黨內部的衝擊,遠遠不及對香港整體社會影響的深遠。

第一,這次事件令民主黨和北京打破長期對立的僵局,令雙方展開了對話。外界預料,北京與民主黨的對話大門既已打開,未來應會繼續接觸,而民主黨作為香港最大的「反中」政黨,與北京透過對話解決矛盾,對協調北京和香港的深層矛盾未嘗不是好事。

其次,香港回歸以來,民主問題已令香港內部撕裂,民主派對北京的不滿和對民主的熱烈追求也轉嫁到特別行政區政府身上,以致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及現任的曾蔭權成為眾失之的,在施政上處處受到掣肘。

一些評論就指出,如果方案不獲通過,未來曾蔭權的管治威信將會受到挑戰,社會更加不穩定。所以,方案獲得通過後,這方面的憂慮即時消失。

更重要的是,這次民主黨改變立場,令社會獲得更大程度的和諧。

香港回歸以來,輿論普遍認為,社會因民主問題的爭議愈來愈激烈,民眾也因為不同政見而言行上愈見激端,令香港日益不和諧,影響穩定。有鑑及此,北京領導人多年前已提醒香港要減少爭議,促進和諧。

這次事件後,儘管有人憂慮激進民主派將會更加激進,但民主黨作為最大的民主力量,與北京所達成的歷史性妥協,已為香港的和諧帶來最大公約數,令香港建立1個更大的和諧平台。

也可能是這個緣故,曾蔭權在方案獲通過後信心滿滿地說,「政改方案通過之後,撕裂、指責、仇恨已成過去……」

綜合而言,在2012年政改方案問題上,北京和民主黨都各有讓步,實際上雙方所獲不多,但他們的妥協和對話的背後所傳達的政治訊息和影響,也許是香港近30年來的政治大事。

【2010/06/25 中央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