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2.0

反思“被”现象折射的民意诉求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Click her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新华日报 2009-09-16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富裕”……“被”句式成为当下网络最流行的语汇。这些创新、另类的表达方式揭示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被”现象,网络的力量使真实的民意诉求得以透明、迅捷地传播,推动执政部门更有效地体察民意、考量公众利益,促进社会朝着更趋公平、公正、理性的方向前行。  

  “被”句式:

  对社会现象的另类表达

  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中一篇名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文章迅速蹿红,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原来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与一个不知名的公司签订了这名学生的就业协议,而且通过这样方式“就业”的学生还有很多,而事实上他们一直没找到工作。

  7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数据是乐观的,但实际上,这与不少民众的实际感受是有差距的。7月29日,一位名叫“夏余才”的网友在某大网站的博客上,提出了“被增长”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7月31日,洛阳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19名听证代表,17人投了赞成票,而实际上,大多数市民反对上调水价,网友把这种听证会称为“被代表”。近期还有一桩“被代表”事件,44个汉字整形方案遭到九成网友反对,教育部前期却称有67%的公众赞成,由此引来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8月28日,北京市统计局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目前北京市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左右,人均GDP 达到9000美元,意味着北京已达到上中等国家或地区的富裕水平。这一说法又引发网友“被富裕”的质疑。北京市统计局不得不出来解释说,北京已经进入了 “富裕阶段”,这只指地区社会财富到达的程度,但是居民并未达到富裕阶段。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富裕”,甚至还有更荒唐的“被自杀”、“被艾滋”等等, “被”句式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被”文化浪潮。在中国人的语言传统中,“被”句式不太符合中文语言规律,乍听上去有些不太自然,可是如今的“被就业”、“被增长”广为流传,并不在于它们是新鲜的、时尚的、流行的,而在于它们是准确的、贴切的、切中时弊的。“被”句式是对社会现象的另类表达,也是对中国语言智慧的创新。

  “被”现象:

  利益分化中民意被代表

  “被”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事人并非按照主动意愿去进行或完成某件事情,而是被别人强加造成了某种事实,对当事人产生不公、不利甚至伤害。“被”句式广泛流行,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权益,而是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记者采访一些高校老师了解到,高校扩招之后,很多院系都会遇到学生就业率降低的问题。而就业率是国家评估学校和院系的重要指标,一旦某个院系的就业率连续几年降低,国家就有可能缩减院系的招生规模,甚至将这个院系整个砍掉。“为了保住院系的规模,以及这个规模背后的实际利益,学校和院系就会想尽办法在就业率里‘掺水’,‘被就业’就是这样来的。”一位老师透露,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失业率随之上升,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被就业”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发布工资“被增长”数据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声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家称,仅1/4职工被纳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难怪3/4的职工感觉“被增长”了。如此以偏概全、不甚科学的统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好大喜功的数字游戏,北京市民仅仅因为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就“被富裕”了,甚至还闹出了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GDP的笑话,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威信和权威,欺骗决策者,误导公众,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至于眼下不少被网友称为“走过场”的听证会,邀请来的听证代表有时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有的只是主办方的利益代表,被主办方授意前来举手而已。如此的“被代表”当然会遭致民众的质疑。

  新中国60年的巨变令世界瞩目,中国人民也幸福地享受到了巨变带来的各项物质与精神成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化愈加巨大,利益分化的现象愈加突出,各方利益主体的立场不同,发出的声音和做出的举动也会不同,百姓大众在某些时候就有可能成为“被代表”的群体。

  一位做英文翻译的朋友曾给记者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翻译一个句子,说春节的时候,外面的鞭炮声很响,很热闹,爷爷想带自己的孙子出去放鞭炮,她译为“we are eager to join in.”她的一个美国朋友认为,这句翻译有问题,理由是:爷爷说自己想出去放鞭炮是可以的,但他不能代表孙子说这句话。

  这个小故事,其实很能说明国人长期以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领导代表员工、校长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子女……似乎天经地义,人们习以为常,当个体的妥协成为群体认可的现象之后,个人的声音就必然被埋没,个人应该受到的尊重就在习焉不察的妥协中被忽略了。

  而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言说的平台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从各级主政者的立场来说,当政要出政绩,宣传要有亮点,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激励士气。这当然是对的。但有时难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或者工作方法粗糙,一些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一再被公众加上一个“被”字,表达了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不认同,传递了公众对有关部门“强加于人”的不认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陈友华教授认为,这种政府部门与公众意见相左,各说各话,意见缺乏交集,分歧过大的局面,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凝聚全民力量所遇到的一个大考题。

  网络民意:

  “被”现象背后的积极信号

  “今天,各种‘被’现象在网上被表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潘知常教授认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意民情从来都是被代表、被安排的,那时没人计较,没人关注,被认为是合乎自然合乎天理的。今天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某些部门工作的不到位,某些局部利益存在被代表的现象。网络时代,老百姓有了表达合法权利的意识和机会,政府应该把它当成一种积极的信号,从民众的呼声中更好地了解、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站在一起。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网民的“被增长”之说让自己觉得“脸红”。同时,统计局承认工资统计范围过窄,存在缺陷。教育部也表示,鉴于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汉字整形方案最后也可能不会实施。

  政府部门开始正视“被”现象背后民众的感受和情绪,正视数据与百姓感受之间的差距,并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消除这种反差,缩小这种分歧。“这正是网络传媒传达的民间舆论形成了‘倒逼机制’,促进政府改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陈友华说。

  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站长秦州认为,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先天的民主特质就在于它是“自媒体”的,它使得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媒介技术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促进意义不言而喻。较之传统媒体上的民意表达,网络民意相对更为直率、本真,有关行政部门会感受到来自网络民意的压力,需要对民众“说清楚”原先有可能被遮掩的问题。毋庸置疑,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因为网络这面“镜子”的存在会增加透明度,并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人人握有麦克风,人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发布者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多元利益诉求就更加难得一致了。唯一的一致,可能是各方利益主体对执政者的执政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了。专家认为,在这样的网络信息时代,一些主政者以往驾轻就熟的传统执政方式可能就不那么管用了,更需要主政者淡化人均概念,树立人人概念,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上实现均等化,尤其是在公共政策的设计制定上强化人人概念,确保人人享有平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汪秋萍 陈阳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