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2.0

好莱坞的东方传教士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2008-11-13许纪霖  
  
  如果将李安的作品年表与张艺谋、陈凯歌的相比,会发现他与大陆第五代导演虽然是同代人,出道却比后者还要晚一些。当《黄土地》横空出世、崭露头角的时候,李安还在纽约失业,当了六年的family man。90年代初,这三位华人新星导演开始横扫欧洲影坛,经过漫长的马拉松竞赛,陈凯歌江朗才尽,只剩下做馒头的本领,张艺谋苦苦挣扎,依然徘徊在柯达剧场门外。而李安,如今却笑傲江湖,视奥斯卡、金球奖若囊中探物。

  会笑的人是最后笑的。论才情,木讷的李安,比不上电影世家出身的陈凯歌,比精明,浑淳的李安,也不是老谋深算的老谋子的对手。但为什么偏偏是李安、而不是张、陈,笑到了最后?

  高手之间的较量,一开始拼的是个人实力,越到后程,比的不再是天赋秉性,而是背后的文化底蕴。这一底蕴,有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达致,更多的却取决于他所处的文化氛围。张艺谋、陈凯歌这一代大陆导演,与我们这一代80年代崛起的学人一样,虽然开风气之先,但毕竟在扭曲的历史中长大,对中国文化中儒雅的品质颇有点隔,而坏的传统却耳濡目染,成为挥之不去的心中之贼。李安尽管出生在台湾,但当年的台湾比大陆更有一种中原文化的氛围,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在他心目中,就是中原文化的人格象征,言传身教,浸润无声。文化传统的精华,不是靠读经背书得来的,更多地依赖于家庭和社会风气的无形熏陶。

  在晚清和民国,曾经有两代中西兼通的知识人和文化人:严复、梁启超、胡适、林徽因、张爱玲……他们通晓西方文化的精髓,也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雅。那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两代知识分子,其精神传统被李安父亲一代从中原带到了台湾,在李安身上得到了传承。而在我们这里,却成为了云雾缠绕的隔代想象。

  你看,同样拍武侠,《英雄》和《无极》,只停留在擒拿打斗的层面,再加上气势恢宏的场面、美仑美奂的科幻效果、犹如广告片一般的精致。要论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艺谋、凯歌远在李安之上,至于对电影自身的理解,对表现江湖背后的人性紧张与冲突,李安显然技高一筹。李安的电影讲究的是意境,是东方式的儒雅、含蓄和凝练。他有一段谈《卧虎藏龙》的话,说得极妙:我觉得任何一样东西,做到比较好的层次,都是很儒雅的,做导演不一定要穷吼穷叫才有控制力。大侠是讲究气质的,不是张牙舞爪地跟人家斗,他讲分寸。中国京剧中,武行最大的动作是翻跟斗,但关公不能翻跟斗,他是儒雅的。你看关公的像,没有是瞪着眼睛拿刀乱砍的,他一定是在读《春秋》。西方的大侠也是,不是见人就拔枪,他总是有那么一个派头。

  儒雅、淡泊、自然、从容――这些中国文化独特的贵族气质,近半个多世纪来被政治的疾风暴雨和市场社会的急功近利涤荡得一干二净,几乎断了种。但在海峡那边一系相传,血脉尤存。意境上的区别,并非才情之高低,而是文化涵养上的落差。只有自己的文化有家底了,才能真正理解和吸取人家的好东西。有影坛权威人士讲:如今的李安不能算华人导演,他属于好莱坞,表现的是洋人的生活,拍的是西方的类型片。这样的苛评只能自证其文化上的双重无知。

  中西文化,皆属于古老的“轴心文明”。哈佛中国思想研究的蓍老史华慈教授有言:拥有古老传统的中西文化,它们的关怀其实是相似的,都是对人类的共同命运在不同语境下的回应,有许多深刻的对话空间。李安拍西人的生活,从近人的《理智与情感》、当代人的《冰风暴》,直到同性恋牛仔的《断背山》,何尝不是以东方人的眼光返观西方,犹如当年严复译《天演论》?“自我”的形成有赖于“他者”的目光。作为“文化边缘人”的李安,对于中西而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他者”。他透过文化的隔阂,以西人可理解的方式表现东方的伦理,以中国人独特的理解重现西方的文化,而更多地是穿越中西差异的表层,去探索人性深处普遍的困境。“文化边缘人”是最具生命原创力的,对中西文化“旧爱新欢、皆难割舍”的李安,完成了一个利玛窦式的文化壮举,将中国文化的基因内植到西方的生命体中。李安不愧为好莱坞的东方传教士。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