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7/中国新闻周刊/马立诚
《碟中谍3》在争议声中推迟放映,令不少影迷焦灼。有消息说,有关方面并未亮出红牌,而是正对“个别画面”进行剪辑。该片有望7月在内地上映。剪掉的内容主要是“到处都是凉衣竹竿”的上海弄堂小景。因为有人提意见说,这些镜头“有损上海形象”。
《碟中谍3》是一部在多国拍摄的动作商业片,其主题是与国际黑恶势力角逐,并非全面展示上海改革开放面貌。何况,电影也出现了东方明珠、金贸大厦等等上海新景。虽系“一晃而过”,但给该片扣上“负面上海”、“辱华”等等帽子,是否过于敏感了?
这种敏感,使我想到了法国人拍的类似片子。法国警匪片有时会安排一个美国侦探登场作陪衬,凸显法国侦探神勇。当然,美国侦探大多粗手笨脚,错认目标,紧要关头若不是法国侦探出手搭救,美国笨伯恐怕就要客死法国。更有些法国电影干脆把美国人安排成犯罪分子。法国警员能掐会算,来自美国的狂徒不是毙命,就是收监。我平素很少看电影,更遑论法国电影。偏巧,过目不多的法国电影就有这样两部,其中一部还是在美国看的。一起观看电影的美国朋友,看了之后耸肩笑笑而已。这一笑,包含了一点开放性幽默感。
国人对此很难笑得起来。“文革”中的1972年,意大利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应邀来中国花了五个星期采访,拍了一部3小时40分的纪录片《中国》。由于某些镜头“不雅”,导致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重头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声色俱厉大加谴责。文章说,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电影中,“看不到一部新车床,一台拖拉机,一所像样的学校,一处热气腾腾的建设工地,一个农业丰收的场景。”“为了丑化中国人民,他挖空心思地拍摄坐茶楼、上饭馆、拉板车、逛大街的人们的各种表情……他不去反映天安门广场庄严壮阔的全貌,把我国人民无限热爱的天安门城楼也拍得毫无气势,却用了大量胶片去拍摄广场上的人群,镜头时远时近,忽前忽后,一会儿是攒动的人头,一会儿是纷乱的腿脚,故意把天安门广场拍得像个乱糟糟的集市,这不是存心侮辱我们伟大的祖国吗?”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不免感慨系之。文章不乏激情,但却少了点宽容和幽默。
“文革”结束,弯子绕过来,亢奋的意识形态降了温。不少媒介又把安东尼奥尼称为大师。凤凰卫视《唐人街》栏目还介绍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高材生不远万里前往意大利,费尽辛苦找到安东尼奥尼,向他求教的故事。目前网上有帖子说,虽然《中国》有些镜头有点尴尬,但“安导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片子中的很多镜头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比如人们好奇而躲闪的目光,这是中国。不仅是过去的,更是一种日常熟悉的味道,这是人们心里的东西。安大师1972年的《中国》,是一部深刻、冷峻、有震撼力的电影。”回首这历史的曲折,对今天难道没有若干启示么?
今天的一些观众之所以对《中国》有这样的宽容,也许和我国蒸蒸日上的崛起态势有关。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动机”的赞美,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最耀眼的明星,来自全世界羡慕的目光让国人心花怒放。一位德国朋友对我说起一个在德国广为流传的趣闻:一个德国人晚上住进中国星级饭店,早晨醒来发现,一夜之间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已经在饭店前面通车。这就是中国的速度。《印度时报》今年5月19日一篇报道更令印度人泄气:“无论在钢产量、发电能力、外国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和奥运金牌方面,中国都胜我们一筹。别想赶上中国,我们甚至不在同一个比赛项目里。他们在跳高,而我们参加的是三级跳远。”
挟持这样的盛誉,难道一部动作片的几个晾衣竿的镜头就能把中国抹黑放倒?那未免也太稻草人了。其实,对类似的情节与镜头,大可一笑了之。《碟中谍3》之所以有30%的戏在中国拍摄,不也说明了制片人对中国市场的膜拜么?
好面子、听不进或看不得一点点负面的东西,这大概是某些国人的习惯。长此以往,难免会患上神经衰弱,降低免疫力。前几个月,汤姆"克鲁斯来中国拍摄《碟中谍3》时,成千上万的“粉丝”大呼小叫、跟踪围观;近日又批判挖苦“阿汤哥”,真个是“热要热的在蒸笼里坐,冷要冷的在冰凌上卧”。其实,最好在这两者取一个中间点,是为理性。
盼《碟中谍3》早日通过,让大片影迷在暑热中享受片刻清凉。
《碟中谍3》“有损上海形象”?
Friday, October 30, 2009Posted by David Mandarinholic at 11:41 AM
Labels: [熱言中國], Adv_Readin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