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2.0

官员还是没学会如何“说话”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2009-08-08/侨报网/万罘山

去年年底,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在官方《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一些中国官员不懂得如何同外国人交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指出交流力缺失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浪费。

不过,吴大使只说对了一半,有些官员不但对老外不会说话,对国人也答非所问、语焉不详,三天两头上电视或者登报“澄清”某事已成了家常便饭。仅最近几天内,就先后有广州市政府澄清“暂不收取交通拥堵费”,央行澄清“政策误读,目前无通胀货币政策不微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澄清“培训费不从职工工资里扣”,发改委澄清“没有建议模糊化处理成品油定价机制”。而“误传”消息的责任,基本上扔给媒体就OK了。

媒体确实可能会误读、误判信息,但政府、官员也难辞其咎。因为被澄清的事情多半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官方文件、发布会给出的信息都是是刻板、生涩的,媒体好心帮忙“翻译”却往往帮了倒忙,传播了错误的信息。

更有甚者,一些政府机构在出台政策前,为了试探民意,往往故意说半截话、说模糊话,或者提前放出某些风声,引导媒体“误报”,然后自己再出来“解释”、“澄清”。如此颠来倒去的“车轱辘政策”,不但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让民众一头雾水。以中国股市为例,由于主管机构经常说话不利索,股市频现大涨大跌,股民叫苦不迭。

事实上,中国不少官员还是颇具个性的,但整体上看,官员讲套话、空话的情况很普遍,反映到官方文件上,就是令人难以解读的“密码”。政府发布信息用词用语应该准确,不能一语多种解释,发出令人费解的信号,然后再来个细则解释,白白增加了工作量,浪费行政资源。要知道“澄清”多了,澄清本身就变成了“狡辩”,没人信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