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2.0

我見我思-別當富裕的窮人

Monday, March 22, 2010

[Click here for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2010-03-22 / 中國時報 / 呂紹煒

 富裕的窮人,以個體而言,可以是那些有許多資產、現金,但卻未用來改善生活品質者;以國家而言,可以是那些累積大量外匯存底,不過卻吝於花錢的國家。大家活在「貨幣幻覺」中,帳目上很有錢,現實生活上,卻是窮人一個。

 最近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問題又吵翻天,撇開政治與「面子」問題不提,幣值高低最後還是回歸經濟實力。不過,東方民族努力工作、勤儉持家、累積財富的文化傳統,讓這些國家很容易走上壓低幣值、累積外匯存底,但卻捨不得花錢的路子。日本、台灣、大陸都是如此。

 台灣在民國七○年代開始,每年對美貿易順差、外匯存底逐步升高,老美不爽,壓迫台灣增加對美採購。當時,每年的經貿大事之一,就是台灣的採購團去美國朝貢,買回美國的東西「以平衡中美貿易」。而匯率,也被迫由四十元一路升值到二五.五元。

 結果是台灣工資上漲、競爭力下降、產業外移,同時,游資泛濫,吹出一個泡沫。不過,台灣很爭氣,轉型、升級,科技產業繼之而起,度過了泡沫,也讓八○年代後十年,國內生產毛額再增加一倍。

 當時,台灣人是否感覺「很威風」?因為「錢很大」,在國內買東西或拿到國外用,「都很好用」;生活品質是提高了。那個年代,科技業者對外購買投資財,因為「錢大」也更划算、更有能力投資。所以,壓低匯率是好事嗎?未必!

 日本的故事雷同,但結局有點不同。一九八五年的廣場協議,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工業國,聯手逼迫日圓升值,幾個月內日圓就由二五○升到一四九,爾後兩年仍持續升值。日圓升值,但日本產品仍有競爭力,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對外貿易持續享有鉅額順差。同時日本人變有錢了,日圓超好用,到全球到處搜購各種物品(包括藝術品)、房產。日本政府怕影響經濟又不斷降息,結果吹出一個超級泡沫。泡沫破滅後,日本十多年來,一直擺盪在衰退之間。

 如果,日本當時不是搜購紐約的艾克森大樓、洛克菲勒中心…,而是買下英特爾、花旗…,或許,結局或有點不同。

 人民幣現在的情況,隱約就是當年台幣、日圓的情況。龐大的貿易順差、鉅額的外匯存底,老美一再指稱的操縱匯率、不公平競爭,如出一轍。大陸的情況又與台灣不同,台灣小,外國容易吸納其出超;大陸太大,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出口占其GDP的比重只有四成,也是一個龐大數字;如果要經濟持續成長,外國不可能無限度吸納其出超,這種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終會有失衡的時候。

 全國人民犧牲生活品質、如工蟻般辛勤工作,透過壓低匯率,賺取到存在帳目上的外匯存底,只是全民一起「流血」搏數字,值得嗎?大家都是富裕的窮人。對重商主義者而言,「貨幣就是財富」,但事實上非如此。十七、八世紀西班牙把在全世界冒險搶來的黃金載回國內,認為自己是富國,對產業發展卻不怎麼用心。結果呢?錢用完了就淪為二流國家。

 亞當斯密斯就說:一個國家真正的財富與經濟實力,其實是其擁有的各種生財器具、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設施。這是看破貨幣虛幻面、避免當富裕窮人最透徹的看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