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9日 来源:广州日报/李龙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27日透露,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尽管西方有媒体不断就中国制造挑起话题,甚至质疑,但这也抹杀不
了中国制造的成绩。再联系起去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这是不争事实。
就在去年,世界还在热炒中国制造何时超过美国。当时美国经济预测机构环球透视预测说,到2016年或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则发文说,中国制造业在2015年之前很有可能超越美国。如果单从产品总值来说,如今离这一目标已是越来越近。
但且慢为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二的事实而陶醉,即便中国制造中有80项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这至多表明我们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还算不上制造业强国。正如王忠禹所说,中国制造业目前还只是大而不强。有数字为证:其一,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其二,中国制造业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的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这样的制造业现状决定了中国制造虽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制造更多地停留在“加工厂”、“生产车间”阶段,并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制造产业。因为多数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端,只知道贴牌生产,却不占有创意、设计、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中国制造业难免落入以下尴尬:
中国制造虽然规模庞大,但却“不挣钱”,或者是“干多挣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而才有了“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的市场交换。这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打市场的中国制造,既不具有可持续性,更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于是勤劳的中国工人只能辛辛苦苦地为他人作“嫁衣”,劳动收入却难有大幅提高。
而由于中国制造多处于产业链底端,决定了其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订单经济”,产品的生产受外来的订单所左右。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工人的就业取决于订单的多少。订单多了,用工荒就出现了,订单没了,工人就失业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制造很容易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这种风险随着中国制造打入外部市场越多,也就越大。
因而,世界第二的“帽子”虽然看起来不错,但隐藏在中国制造背后的矛盾和问题不应忽视。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不是“加工厂”,就必须要完善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制造产业。满足于世界第二而沾沾自喜,只能永远做一个制造业的“虚胖子”。(李龙)原题:两面看“中国制造”成世界第二
“中国制造世界第二”值得骄傲吗 (Simp./1150)
Monday, March 29, 2010Posted by David Mandarinholic at 9:42 PM
Labels: commentary, economy, PRC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