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for Simplified version]
【許又方】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中的「草船借箭」(Yahoo奇摩知識/Wikipedia/Epoch Times)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姑先不論其是否合乎史實、是否刻意在神化孔明,「頗具啟發性」當是無庸置疑。
話說為了與曹操江上作戰,東吳督都周瑜命諸葛亮在十天內造箭十萬枝,卻暗令軍士不得提供任何製箭的材料,分明是在為難孔明。而在聯吳抗曹的戰略牽制下,孔明也無法對周瑜卸責抗命,處境可謂進退維谷。
孰料孔明不僅不退卻,反而信心滿滿地說「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否則甘受重罰。至於接下來如何向魯肅借船、如何教士兵束草人、如何趁著江上大霧佯裝偷襲曹軍、如何誘使曹軍向草船發箭濫射、終於得箭超過十萬等情節,「看倌」們早已耳熟能詳,毋須筆者贅言。
假使材料充足,人員到位,那麼孔明只要宵衣旰食、勤奮地督導造箭,十天或許還能造出十萬枝箭;不過,既然他處處受周瑜掣肘,除非有神妙之策,否則即使再怎麼勤勞不懈,終究還是無法完成任務,落入周瑜「公道斬之」的圈套中,白白丟了性命。孔明的足智多謀,不僅為自己解除危機、挫了周瑜銳氣,同時也削弱了敵軍的武力,因時制宜、一舉數得,可謂治世之能臣。
如此看來,「勤奮」固然是做事的最基本美德,但在風雨飄搖、無可如何之際,充滿智慧的才能方是左右成敗關鍵─此對一個主管國家大計的政府而言尤其重要。
我們常會聽主政的官員抱怨「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換言之,官員們總認為自己已經非常勤奮地在為人民打拚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實在有夠疲勞」,何苦大家仍是交相指摘、罵不絕口?我們當然體諒官員們的辛苦,也相信他們都是「勤做事」的一群;然而,「勤做事」並不代表「會做事」,「勤做事」只能保證公家事務不會被延誤而已,並不能確定事情一定能得到好的解決,有很多事若用錯了方法、看錯了方向,即使再勤奮也終究事倍功半,或是徒勞無功,甚至反而招來禍端。
因此,一個理想的政府,除須有「勤做事」的事務官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會做事」的政務官,隨時用他們過人的智慧指導所屬化解任何危機,做出對國計民生最利的抉擇。這樣的政府必然果決而有效率,不會因為一樁小事而自亂陣腳、慌張失措,以致出現朝令夕改的決策,或是說出一些讓人「丈二金剛」的無厘頭表述。特別是面對當今全球性的危機時,百姓們無疑更希望自己所選出的主政者是個「會做事」的人,像孔明般懂得因時制宜,深謀而遠慮,明確告訴追隨者該怎麼做、怎麼走,而非一味呼口號,或再三強調勤奮的「工作狂」。
清代著名史家章學誠曾感慨說:「才、學、識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職是故耳。」雖然他惋惜的是「良史」太少,但我們仍可借用他的話來感嘆政府裏「勤官」雖多,但兼具才華、學問與見識力的「能官」卻太少。看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僅自身要才能出眾,如何為國舉賢,讓政府裏「能官」充分到位,以為股肱,興邦利民,似乎是重要的事。
《觀念平台》勤做事與會做事
Friday, November 14, 2008Posted by David Mandarinholic at 12:18 PM
Labels: [culture], commentary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