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的改革與利益訴求 [Trad.]
南方報網/南之默2008-03-23 (王俊仁部份改寫)
原文網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2438888.html
以「改革法蘭西」為口號而贏得法國總統大選的薩科奇,卻從其上台開始,就不時遭遇國內民眾的罷工潮。儘管如此,薩科奇仍然以強硬的態度,拒絕作出任何讓步。
對於法國民眾近來不斷的罷工事件,一般認為,這是法國兩百多年歷史中的「革命傳統」。街頭的抗議活動在法國一向是合法的表達政治分歧的主要途徑,罷工只是法國民眾的利益訴求和表達對社會改革不滿的一種方式。面對金融危機,法國政府雖然提出260億歐元刺激經濟計劃,但由於這項舉措被認為會危及法國的高福利社會制度,況且,此次的經濟刺激方案是偏向銀行業的,因此法國民眾當然要表達不滿和抗議。
回頭來看國內,其實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幾年前就指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已經開始出現分層現象,這導致社會結構失衡,強勢和弱勢雙方差距懸殊。在利益的博弈中,強勢的一方,無論是在財富、權力還是其對輿論、國家政策的影響上,都佔有優勢;而弱勢的一方,往往缺乏有效的訴求渠道,因此其聲音很少能為社會所關注,權益也不時遭到剝奪,這種情形令人頗為憂慮。
作為一個東方國家,中國百姓一般沒有法國民眾那麼激烈的「革命傳統」,對於受到的不公平對待,絕大多數都是一忍再忍。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最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矛盾逐漸加劇,全國各地群體事件越演越烈,像是甕安、隴南、重慶等事件,參與的人數、持續的時間、激烈的程度、造成的影響都不容忽視。
據統計,僅2006年一年群體事件就超過9萬起,並一直保持上升勢頭。這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民眾無法再繼續忍耐下去,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訴求渠道與機制,那麼民眾就不得不選擇反抗。
矛盾的加劇使得社會動盪,這當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瞭解,真正的改革,應該是一種相互妥協讓步的結果。所以,在利益雙方的博弈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是任何改革所應該思考的,像法國這樣動輒通過走上街頭進行罷工抗議,顯然不是上策。筆者認為,擬訂可行的政策,讓民眾在改革中擁有更多的利益訴求渠道,讓弱勢群體不滿的情緒得到重視,才是治本之道。
[SNR-丙]-15 supp commentary (Trad.)
Monday, March 23, 2009Posted by David Mandarinholic at 8:36 PM
Labels: [SNR-丙], commentary, PRC, society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