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吳志澤2009-05-09(部分刪減)
對企業來說,順境中賽跑是友誼賽,冬天裡的比拼就只能是淘汰賽。如何在淘汰賽裡存活下來並取得發展,是每個企業家應該思考的問題。
目前,中國服裝沒有一個品牌在世界上有發言權,因為我們不是服裝強國,我們只是服裝製造大國。改變這一切,需要我們幾代人的努力。當下,部分消費者在品牌選擇上有點崇洋媚外,反映了中國人對本土文化信心不足。要知道,在唐宋時期,世界的時尚中心就是中國,國外的貴族有了中國的瓷器、絲綢才覺得高貴,但是現在,我們的消費者以穿戴LV、古奇為榮。
品牌就是品質和牌子,我們產品品質過關了,現在牌子問題更為凸顯。而塑造牌子需要關注兩個問題:企業問題、出生地問題。我們的設計、推廣、賣場氛圍等都達到了國際標準,但是我們的出身,在全球範圍內還沒有被認可,包括國內消費者。
我想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有些人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缺乏自信,這跟我們經濟發展、教育等有關係。傳統文化出現了斷裂,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現代文明又沒有建立起來。有些消費者認為,打上英文就是高檔的,打上中文就是低檔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去改變它,首先要樹立對民族文化、東方價值的信心。
我跟日本、韓國同行聊,將來能成為東方價值代表的就是中國,因為日、韓歷史上從來也沒有成為過全球時尚中心。接下來,就會認可中國文化,也就認可了中國品牌,也能認可中國的奢侈品牌。
因此,我呼籲政府、媒體要加大宣傳,宣傳我們輝煌的歷史、文化、藝術,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因為品牌的背後就是文化。比如阿瑪尼代表意大利的浪漫、登喜路代表英國的經典、LV代表法國的奢華,我認為中國的文化特色就是儒雅。
西方人來中國喜歡挑唐裝、中國結、布鞋、蠟染等,還有那些民族特色鮮明的飾品……在他們眼裡,這些是真正的中國貨。這說明中國不是缺少吸引西方人眼球的服裝元素,而是缺乏有中國特色的服裝文化。
企業想做好品牌文化,要有信心、決心、耐心,要持之以恆。在流行的潮流中,把民族文化、把中國藝術元素巧妙融進去,需要畫龍點睛而不要畫蛇添足。
另外,商場要提供公平的機會。民族品牌若能夠進入高檔百貨,市場輻射力會更大些,更是一個活的廣告。商場要給中國品牌機會,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中國品牌。
品牌的背後是文化 [Trad.]
Tuesday, May 12, 2009Posted by David Mandarinholic at 1:38 PM
Labels: commentary, culture, economy, PRC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